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石制蚕茧

2023-02-28 10:00:23 来源:

打印 放大 缩小

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发现距今6000余年石制蚕茧

2022年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石制蚕茧。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供图

本报长春2月26日电 在近期结束的吉林大学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师村遗址2022年考古发掘现场考评活动中,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方启介绍,2022年该项目团队发掘出2枚距今6000余年的仰韶文化早期的石制蚕茧。

自2019年起,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联合对运城夏县师村遗址进行调查与发掘,已出土石雕蚕蛹6枚、土陶制蚕蛹1枚、石制蚕茧2枚,所出土的石雕蚕蛹等重要发现引发了相关领域广泛关注。

“运城地区自古就有嫘祖养蚕的传说,《史记》中也有黄帝正妃嫘祖始蚕的记载。”方启表示,“石制蚕茧的发现与石雕蚕蛹共同揭示着6000多年前,在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运城盆地,蚕在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为研究中国古代养蚕缫丝技术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在考评活动中,该团队还展示了另一发现:2019年以来,在师村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很多“石球”,初步判断为先民狩猎时制作和使用的弹丸类器物。

“2022年度,我们还发现了很多馒头状但形态很小的‘石球’,其形制和蚕卵极其相似。我们分析这些形如蚕卵的‘石球’很可能是当时人们对蚕的生命充满兴趣和崇敬,有意加工制作而成。”结合石雕蚕蛹、石制蚕茧、“石球”蚕卵等重点发现,以及2022年度该遗址主要发掘成果和出土遗物的相关情况,方启对师村遗址其聚落性质与功能提出了假设。

方启认为,师村遗址启动发掘工作4年来,吉大师生共发掘面积6000余平方米,所发现房址、灰坑等居住和生活设施,以及农具、炊具等生产生活用具相对于发掘规模来说并不充分,先民饮食等生活遗留痕迹也不够丰富,很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聚落,而是一处位于某大型生活聚落旁,专门以养蚕缫丝为主的原始手工业作坊区域。

今年春节过后,该项目团队的考古工作者已在师村遗址周边的辕村遗址完成了文物采集、地表踏查和相关勘探工作,确定了2023年的工作重点和考古发掘范围。“占地180万平方米的辕村遗址是否就是师村遗址旁的大型生活聚落?两个聚落之间是否存在着生产分工,甚至是贸易往来?”方启对新一年的考古发掘充满期待。

记者另从吉林大学了解到,2022年,吉大师生在师村遗址共发掘房址6座、灰坑600余座、灰沟3条、灰堆2处、墓葬10座、瓮棺8座、窑址3座、柱洞20余个。除大量绳纹灰陶、泥质灰陶、彩陶残片外,完整或可复原陶、瓷器共40余件。此外,还有陶质生产、生活用具129件,石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共106件,玉石制品19件,骨、蚌器共67件,金属制品共13件。所获遗存大致可分布于仰韶时代的早期和中期,以及东周、汉代等几个时期。其中,仰韶早期遗存是近年来发掘的距离古盐池最近的仰韶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上,对于研究晋南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遗存步入“西阴文化”的历程具有重要启示。(记者任爽、杨珏 通讯员曲家伟)

编辑:zc006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开发式帮扶 脱贫户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②)
西藏发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安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云南1000万千瓦光伏项目集中签约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参考(新书评介)
如何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思想纵横)
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信息快递)
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两岸一家亲 越走越亲近
“剑网二〇二二”专项行动十大案件发布
扎根一线 倾听民声(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心系乡村 助农增收(代表委员履职故事)
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新篇章(守望·特别策划)
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
“经营外摆”启示精细管理(来论)
扎根“海岛”,守护灯火长明(暖闻热评)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评论员观察)
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人民观点)
以良好开局激发信心力量(人民论坛)
为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增光添彩(权威发布)
“当好‘火车头’,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十年两会·温暖记忆)
秦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五十二届会议高级别会议上发表视频致辞
“感谢中国为我们打造‘希望之路’”(共创繁荣发展新时代)
白俄罗斯总统亚历山大·卢卡申科
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和音)
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力量
海南旅游市场加速回暖